(為何孩子逃避學習、表現出軟弱的行為,會踩到我們的痛痛痛痛處?試著舉出三點供大家思考及練習,上集詳情請看處理孩子的情緒波折,也是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 (中) & 處理孩子的情緒波折,也是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 (上) )


2. 為什麼別人的孩子行,你都不行!?


比較,是人生的必經之路。無人不是在被比較中長大的,與手足、同學、鄰居、親戚、父母朋友的小孩、跟自己的上一次表現比較…..。透過比較,通常能激發我們求好心切、更上一層樓的競爭心;然而,比較同時也容易造成疏離:以為對方沒看到我們已做的一切努力


過去的年代,同理心並不存在於日常生活的養兒育女中,因此在一次次的比較中,我們「沒做到」的經常被放大,做到的似乎只是「應該的,不值一晒」,小小的自尊心,接受著一次次或輕或重的打擊。


雖然每次的比較、數落讓我們感到不服與憤怒,但事實上,「做不到」就像一座無情的五指山重重的壓著我們,逃也逃不掉。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錯,不應該只是「因為跟別人不一樣」就遭受到如此對待。但年幼的心靈,對於父母施加的「審判」,幾乎沒有抵抗能力。


======


隨著年紀漸長,我們把那困惑、悲傷的小孩藏在心裡,帶著社會化所教導我們的「第二自己」往成人之路邁進。我們擁有重新建立、包裝的自信,輕鬆地回顧已被粉飾太平的童年經歷:


我只是運氣不好,那次表現太差

小時候家境較差沒有錢學才藝,不然我可強的ㄌㄟ

可能是基因吧,所以有些事就是做不好,也沒什麼大不了,不是嗎?


最後,我們對這自己說:


表現不重要,這我懂;只是要孩子學點東西,不強求啦~


不幸的,這一切的努力/自我建設,在看到孩子如同當年的自己真實上演時,一敲即碎。

 

「為什麼別人可以,你不可以?」「你是有什麼問題?」「不要那麼沒用好嗎!?」


我們不瞭解孩子為什麼做不到,

就像我們從來不瞭解,為何我們的父母不能夠瞭解我們一樣。

其實,我們跟孩子,過去與現在,都做得很棒了。


告訴孩子,他做到了什麼,完成了什麼。

「等你準備好了,我們再來一起試試吧!」


3. 我不要你養成半途而癈的習慣!
 

我們先來想想「半途而癈」這個成語。


當我們說一個人半途而癈的時候,通常,隱含著「他知道『全途』是什麼」。例如,一個馬拉松選手參加5000m,跑到2500m時突然想到家裡瓦斯沒關,從岔路酸走了à半途而癈;一位考生振筆急書、一書再書,寫到一半突然抬頭觀望…..媽啊,怎麼旁邊的人都寫到第二頁,他才剛要完成第一頁……罷了!交卷!à半途而癈。


如果你同意上述,應該也會同意孩子 (尤其是學齡前) 其實不懂得何為半途而癈。他們不知道「全途」是啥樣子,也不清楚完成全途需要付出什麼,更沒有分析全途與個人狀況的能力。他們只是單純的「喜歡」,就說「阿木,我想去上課」,不喜歡就說「好無聊喔,我不要了」。


很本能、很直接,跟你我在做大多數的事時一樣。


半途而癈?言重了。


======


我們一生中有多少想放棄的經歷,而實際上我們放棄了多少 (很多,我舉手)?成長的過程,我們一定曾讓父母失望,在經濟不夠寬裕、同理心沒聽過的情況下,「引起罪惡感」可說是上一代零星彈藥庫裡的原子彈:厲害的不是當下,而是未來幾十年的後遺症。


你自己說要學的,不准回家!」

「學什麼都不要,不可以這樣,我們家沒有這種小孩!」

「我花時間帶你來,陪你,幫你買XXX,你最好給我從頭上到尾!」


引起罪惡感,說的人有稍縱即逝的快感,聽的人五內翻騰,又憤又羞。


過時的武器,應該讓它消失了。


======


孩子愛玩、勇於嘗試,我們是否被「想要滿足當天才兒童的父母」的期待沖昏頭了?我們當然要養成孩子責任感、毅力、及挫折忍受力,但是不是要一步一步來呢?


給孩子空間,跟我們一起找到舒服學習的模式

無論比較起來是學得快、還是慢,關鍵是我們看見孩子「已完成」了什麼

責任感需要漸進培養,而不是硬性的規定「不准半途而癈」


一直覺得自己是當了爸爸才真的有責任感,那醜嬤不早就氣到沈入游泳池底了…..XD!?


======


那天,兒子在下水時遲疑一下

噗通入水

好像上輩子是青蛙還烏龜一樣


其實

這幾年來,我什麼都沒做

甚至還做了些不該做的、說了不該說的

我唯一學到的

就是放下更多成見,好好地認識你


我們再一起去上課吧~。


DSC_0142_cropped (Custom)

 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  

======
延伸閱讀:

處理孩子的情緒波折,也是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 (上) 
處理孩子的情緒波折,也是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 (中) 
面對大孩子的情緒風浪,你準備好了嗎? 
教養強調的是結果,還是過程?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