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對於正在「遴選」幼兒園的家長,「課程設計及教學內容」想必是大家參考的主要標準之一。我們也不時看到新聞、臉書上有家長分享「誇張的幼兒園,小班就要背所有注音」,或「我家小孩每天都不知道幹嘛,去唸幼兒園浪費錢」等不同聲音。有些家長偏好較鬆散、讓孩子探索的環境,有些則是希望孩子能從小就接受有系統的學術訓練……。


究竟,什麼樣的教學內容,「理論上」是對孩子最好的!? 


問題不是起跑線…..是「目標是什麼?」


美國幼教權威,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榮譽教授 Lilian G. Katz 於四月時提出一份研究報告,其中強調幼教課程的「學術目標」「智性目標」之區別。


簡單說,「學術目標」有以下特徵:

提供許多零碎、小範圍的練習與訓練,為了讓孩子進到下一個學文字、數字的階段。強調透過背誦等方式得到老師早已準備好的標準答案…。


「智性目標」則是:


強調發展孩童的心智能力,例如推理、假設、分析、題問…等。孩童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發現自己的潛能,並願意使用這些能力繼續學習下一階段的文字、數學課程。


Dr. Katz 表示,比較「課程設計以學術目標為主」與「課程設計以智性目標為主」的幼兒園孩童,他們的學業表現短期看來,前者優於後者,長期看來則是相反。因此,所謂的贏在起跑點,還真是「只有」贏在起跑點而已。


不只是符合,更要「順應」發展階段


我們都知道要孩子做「不符合發展階段」的事,最終都是家長、孩子兩敗俱傷,學習動機銳減的大災難結局。因此,有不少人強調許多學術目標為導向的教學活動 (例如: 背三字經、ABC、寫填充題) 都已「符合」發展階段,且孩童都能有不錯的表現。既然如此,應該大大推廣才是。


然而,「符合」是最基本的學習條件,「順應」大腦發展的模式對孩子長遠的學習效果才是最好的。神經科學研究顯示,最受「學齡前兒童的大腦」歡迎的學習方式為:「讓孩子專注在社交、情緒及智性等目標」,及「能激發孩子的自我管理及主動性……持續地讓孩子與他人互動……而非被動地接受零碎的知識。」


學齡前的小腦袋瓜,期待著小主人能透過不同的感官刺激探索這個世界。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務—人際互動,也開始在此時立下堅實的基礎,孩子們於每次的嘗試中漸漸了解自己的個性,大人們也在引導中協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,建立自信。


孩子一天中有多少時間,可以進行這些活動呢?


無利,不表示無害


有人提出,在以有充分的時間與機會從事探索式學習、團體活動為前提下,每週固定時數的學術訓練對於孩子的定性、專注力、記憶力的養成,也許不無小補。不然,就算對大腦發展沒什麼幫助,也不會有害吧?


然而,Dr. Katz 在研究中表示,經常性的正式學術課程、練習,對於孩子的腦部發展的確可能產生負面影響,尤其是發展上較為遲緩、及需要特別引導的孩子。也許幼兒園會強調「提供難易度不同的進度」,然而,難易度並不是關鍵,而是學術課程在「設計上」即不適合孩子們的腦部發展。


我們的小動作,孩子的大影響


當問到家長在選擇幼兒園時最在乎什麼,「課程教學」可說是經常被提及、卻又不容易掌握的項目之一。無論是否支持幼兒園進行學術課程,在參觀時,不妨請園方展示教材,並詳加詢問課程進行的方式,並要求參觀。從園方對課程的解說及示範,大概可知道課程是如何進行 (以防說一套、做一套的可能)。最後,也可請園方分享他們對於學術課程的態度與想法,看看是否和你相仿。


當我們在選擇、參觀幼兒園時,多問、多看、多聽,也許花費額外的 15 分鐘、或是增加一次拜訪,但我們「貼心的小動作」,對孩子未來數年、甚至終生的學習及發展,可能是「無可替代的大影響」!

 

3120816179_8ea5a4167a_b

 

in媽咪育兒新知授權轉載原文出處【家有(將有)孩童就讀幼兒園,請看! 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  

FB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ddyugly
討論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39924159549560/

======

延伸閱讀:
大安森林公園暴走爸!
面對大孩子的情緒風浪,你準備好了嗎? 
請不要在「人性最基本需要上」「強迫」小孩 
聰明反被聰明誤? 別一直說孩子聰明!
處理孩子的情緒波折,也是面對自己的人生功課 (上)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