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關將至,不少人開始擔心「家族聚會帶來的壓力」,尤其是帶著孩子長時間與長輩相處,真煩惱會不會新仇舊恨都一股腦兒蹦出來? 明知道長輩們也是好意、畢竟是愛的表現…..但……很難消受啊……….唉! 年難過!!


--------------------


記得小時候對爸媽不耐煩、出言頂撞時,最常換來的一句就是「你這什麼態度,我是關心你ㄟ!」但結果換來的可能是我更惡劣的「沒有人叫你關心我啊!」(後續不用再說了吧….XD) 這樣的情境,在我日後與青少年及其家人們進行諮商工作時也不斷重複。而現在,也經常看到、聽到父母們對長輩的抱怨,甚至也看到許多5、6歲的小孩已經對父母的關心感到不耐了!


究竟,年長者的「關心」,為何會讓小輩們「關」起「心」呢? 雖然我們沒有機會與長輩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家庭文化,但藉由思考與他們的互動、多的同理他們,幫助我們與現在的家人建立起雙方都感到舒服的好關係!


“關心”大於“尊重”的文化


人際關係中,我們最常提及的關鍵字大概就是「尊重」。尊重包含了信任、安全感、理解、與自主,若關係中沒有尊重,不會有溝通、理解,更遑論情感的交流。但在我們的文化,成人們 (或關係中較有權力者) 習慣把「關心」擺在尊重之前,因為認為「自己有責任幫助較弱的一方 (或關係中較無權力者) 決定好壞」。因此,我很想尊重你,但不好意思,為了你好,我要先關心你!


尊重的前提是“界線”


的確,成人有權利義務去幫助我們心中較弱小的一方,我們不能因為對方覺得不舒服就兩手一攤。但幫助的目的不是為了「幫他們解決問題」,而是「幫他們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」。這概念的差異就在於對「界線」的重視。


界線的概念可以用很多不同的角度解讀,但在關係中,我們可以很簡單的說「界線就是區分什麼是你的事,什麼是我的事;誰的事誰就有責任,沒責任的不要去攬責任。」因此界線要建立,如前所述,必須以安全感、理解、自主為主,而不是上對下的責任分配,若家中有人以為什麼事都是他們的事,有人學到即使犯下天大的錯都會有人出來擦屁股,界線的建立遙遙無期。


我們的文化過去由於農業、大家族為主,「家長制+彼此照料」成為主流文化。但在社會變遷的情形下,下一代的界線觀念漸漸形成,兩代間對於「我的事你不要管」的界定出現落差。或者,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性,長久下來並無法跳脫出「拯救者」的角色,把自己的責任範圍無限擴大,親子之間因此失去界線


無論是上述哪種,父母都容易因為「覺得什麼事都是自己的事,想要控制卻又不得其門而入」而產生焦慮,因此「關心」就容易變成他們「掩飾自己焦慮的藉口」了


絕大部分的父母,都是希望孩子好;孩子不好時,我們會擔心、焦慮。但當與另一方在界線的建立上取得默契後,我們就懂得要先面對自己的焦慮,而不是任由自己的焦慮蔓延,滋生出「越界」的行為。當我們盡責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時,孩子即有時間及空間負起自己的責任,承擔各種可能的結果


這樣,我們才能建立對彼此真正的尊重。


關心先於尊重,是用“自己的方式”保護對方
尊重先於關心,是用“對方的方式”保護對方


當尊重先於關心時,我們便能清楚地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,給予真正溫暖、能被接受的關心。因為我們知道,當對方努力在生活、成長時,我們應該守候;然而有些重擔、責任,當對方一個人扛不起來時,我們願意理解、並準備伸出援手。這樣的關心,對方也會視其為「充滿愛的保護」。因為在被理解、被信任的前提下給予幫助,是用「對方的方式」保護對方。


關心先於尊重,是當對方無法充分感受到被信任、被理解時,我們以自己的角度提出想法、表達立場,這樣的關心容易淪為「自以為是的干預」,反而不被珍惜了。結果對方從一開始就因為不被尊重而情緒起伏,付出關心的人也因為不被珍惜而氣急敗壞。


學習尊重孩子,讓關心變成「放心」


隨著孩子年紀漸長,父母的擔心也會去趨向「量少質高」,也就是從過去的跟前跟後以防小禍不斷,變成平常沒啥事,出事就大代誌!此時,孩子是會什麼都不做,等著回家挨罵,只等著讓父母擦屁股;還是,他們其實已經盡力,雖仍不符期待,但還是希望父母能幫他們一把,相信他們可以解決問題呢?


如果是後者,父母的關心,將會是孩子一輩子的「放心」


在孩子人生無論哪個階段,遇到挫折、挑戰、不如意、甚至自己無法處理時,能夠放心地告訴父母,因為知道父母能給予的溫暖與陪伴,是無法替代的。想想我們自己,何嘗不希望能夠跟父母聊聊自己的失落,在最安全的傾聽中,讓微小的自己能被他們的接納安慰,再回頭面對生命的難題?


雖然不容易,但與孩子建立起「先尊重、後關心」的關係,對彼此都是一輩子的祝福喔~


cloud-600224_640.jpg
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

FB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ddyugly
討論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39924159549560/
======
延伸閱讀:
有一天孩子終究會離家...「空巢期」父母給年輕父母的 9 個提醒!

再多一分鐘,讓孩子在家可以表達情緒
練習「拒絕的勇氣」,一起建立育兒友善環境!
科學說,手足之情對孩子的影響是這樣的…

arrow
arrow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