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用餐經驗,不是肋眼牛排烤的恰到好處、鮮嫩欲滴,也非服務人員悉心照料、賓至如歸。而是有一家四口,父母加上兩兄弟,從一進餐廳就開始吵鬧: 

(一進門,媽媽說)「你們兩個不要弄來弄去!」
(五秒後,弟弟叫)「不要踢我啦!」
(還在看菜單的媽媽)「幹什麼啦!!」
 

入座,安靜了 30 秒,但這中間哥哥一直在踢弟弟,弟弟怒容滿面,終於爆發大吼。媽媽下完最後通牒,終於停了下來。哥哥斜眼看著弟弟、微笑;弟弟則是輕輕啜泣著,怒視哥哥。 

爸爸從頭到尾不發一語,直視菜單,與手機。
 

手足衝突,不就是這樣嘛?


老一輩的在處理手足霸凌 (sibling bullies) 時,總是說:「小孩子就打來打去,長大懂事後就好啦!」在對於霸凌行為還懵懂的年代,這樣的解釋似乎不無道理,畢竟每天朝夕相處的家人怎能不衝突? 衝突時動手動腳也是難免。然而,英國牛津大學的 Bowes 博士在九月的最新研究中指出,手足間的衝突很可能會導致成年時的心理問題。 

研究參與者中,在童年有被手足霸凌經驗者 (無論是肢體上還是言語上的),比沒有被手足霸凌經驗的同儕,高於兩倍的機會於 18 歲時出現憂鬱、焦慮、或自我傷害等症狀。雖然研究者尚不清楚「手足霸凌經驗」與「在校霸凌經驗」的差異,但手足間的「難以逃脫」(同住一屋簷下,因此有時常被霸凌的可能),很值得我們重視。 


造成手足霸凌的危險因子
 

手足間的打鬧被忽視

當然,手足、尤其是兄弟間的打鬧,根本就是「照三餐來」,若說這樣就會造成心理上的陰影、甚至疾病,很多人都會不服。然而,差異在於父母是否對打鬧「等閒視之」?也就是說,父母雖不見得因一個小孩被另一個打到流鼻血就抓狂暴怒,但該有的「關心」、處罰都少不了。 但近年來,就如文章開頭的例子,不少父母開始對於手足間的暴力行為鬆懈,甚至抱持「反正管也沒有,隨他們去吧」的想法。即使父母的干預並不一定會「停止」手足間的衝突,但象徵著這個家「不允許暴力行為」的態度。至少,被霸凌的一方,能感受到父母的「支持」。 反之,若父母總是睜隻眼、閉隻眼,或是直到不可收拾時才變身成浩克,霸凌者的行為只會增強,被霸凌者則感到「家」是個「不安全」的環境

值得省思的教養觀念

首當其衝的便是「溺愛」了! 當父母溺愛手足中的一人、或是少數時,即容易偏袒其中一方,做什麼都不太被責罰,但另一方則經常是承擔責任的倒楣鬼。這樣,手足間非常容易出現「恃強凌弱」的現象。 另外則是「長幼觀念」的偏差。傳統的長幼觀念強調「兄姊照顧、愛護弟妹,弟妹尊重、聽從兄姊」,是我們的文化、人倫中很重要的一部分;然而,部分父母忽略了此觀念的前提是「互相」及「父母適當、隨時的引導」,以為只要強調「你是哥哥,要讓弟弟」「妳是妹妹,要聽姐姐的」,手足關係就能自然和諧。在欠缺父母的督責及引導下,孩子只好用「自己的方法」解決衝突了。


如何避免手足霸凌?


兄弟姊妹間能不能和平相處,父母的教育雖不是唯一的因素,卻是最重要的喔。

父母必須介入

只要孩子間出現不被允許的暴力行為,父母必須馬上介入。若採取拖延、觀望的態度,施暴的一方會以為自己的行為是被允許的,被施暴的一方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與無助感;兩者也都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,更別說在他們心中的權威了。 若自認極不擅長處理衝突,或是面對衝突情境時會有緊張、焦慮等症狀,建議至少做到「隔離雙方」,對父母、孩子都提供了最基礎的保護。

清楚的界線

孩子必須尊重彼此的界線與空間!例如,哥哥不喜歡妹妹碰他好不容易蓋好的樂高,只要這要求在家庭規範下是合理的,妹妹就需要學會尊重哥哥的「次規矩」。同樣的,妹妹很討厭哥哥拉她的頭髮,即使只是輕輕的也不行,那哥哥就要懂得克制。有了界線,玩鬧時即不容易走火;即使有人越線,父母也能很明確的涉入、協調。 孩子必須學會尊重彼此在各方面的習慣與偏好,無論對方年紀大小,而父母在這當中扮演很重要的「溝通橋樑」,讓孩子們知道,界線的設立是做人的基本原則,而不是為了讓手足難堪

讓孩子自己解決

不可否認,即使有清楚的家規與人際界線,還是有孩子成天打鬧、哭訴不停,父母如果「每哭必應」,大概什麼事都不用做了。因此,當家規與界線設立清楚後,父母需找機會讓孩子練習「自行解決」。一開始,父母需要盯緊一點,在可能衝突的一開始就協助他們練習。 例如,當兩人開始有輕微的推撞時,即可馬上詢問「哦!我看到你們在用手推對方喔!是為了什麼事呢?」給孩子足夠表達意見、訴苦的時間後,他們的氣也消了不少,此時就可引導他們使用更有效、更溫和的處理方式。另外也可搭配嘉獎與鼓勵,例如,他們若自動自發、透過非暴力的方法解決爭端,即能得到父母正向的反餽。最終,當然是希望他們能建立起一個經常性、良好的衝突處理模式囉!

與個別的孩子相處

上述提到手足霸凌的「難以逃脫」,是造成長期心理影響的主因之一。因此,無論父母親對於手足間的相處,瞭解與涉入的程度為何,與每個孩子的獨處時間將帶給孩子一絲喘息的機會,甚至能因此發現手足間不睦的嚴重性,進而介入。 有時,也許手足間並沒有霸凌的情況,可能只是個性差異太大 (熱情奔放的哥哥 vs. 謹慎敏感的弟弟) 因而導致其中一方深感困擾,獨處時即能鼓勵孩子說出心裡的想法,並表達父母的同理與支持


兄弟姊妹,可能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之一;甚至,他們將是陪伴彼此一生的重要伙伴。但手足關係的發展與維護,並不是渾然天成、而是需要父母的細心呵護。面對自己的寶貝們互毆,當然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情緒能量與神經,但這樣的「奮戰」是絕對值得的!

與你分享~。
 

johnmichaelmayer-3319543499.jpg
in媽咪育兒新知授權轉載原文出處【手足霸凌,長大就沒事了?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

FB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ddyugly
討論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39924159549560/

======
延伸閱讀:
如何引導孩子聊聊學校發生的事?
當心,女孩霸凌!
八大招,引導孩子不霸凌!
不是孩子記不住,而是爸媽什麼都記得?!

arrow
arrow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