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樣的人最快樂

大部分人都同意,透過「幫助別人」,我們可以獲得無可取代的滿足與愉悅感,也讓自己更惜福、在生活上的其他層面更努力,甚至這樣的收穫還會傳染給別人! 

一位「願意助人的人」,最簡單的稱呼應是「善良的人」。看見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名懂得惜福感恩、付出奉獻,為需要的人伸出援手的「善良的孩子」,應是天下父母殷殷期盼的...甚至還是我們的責任! 

而且,「善良的孩子」是可以培養的喔! 


「善良」孩子不是天生的


不可否認的,有些孩子從小觀察力強,懂得在看到他人有需要時伸出援手;有些也較樂於分享,或是跟同儕相處時願意與人合作。但上述種種行為,都是可以在後天培養的。 

例如,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親子館,孩子爭搶玩具都是無法避免的,畢竟許多孩子的「分享概念」尚未發展完成,對他們來說,所有的東西都是「我的」。然而,由於我們禮讓的文化傳統,父母通常都會要求孩子要分享、讓出玩具,即使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先拿到的也一樣。 

這種「強迫分享」的作法,對於孩子「樂於分享」的行為可能產生負面影響。畢竟,當「分享的行為」總是跟「因被迫而產生的憤怒、羞愧情緒」連結在一起時,孩子對於分享即容易產生抗拒;不幸的是,這樣的抗拒很可能又加強了父母的強迫……於是孩子愈來愈無法與別人一起玩了 

反之,父母若能配合孩的認知發展階段,加上簡單的小策略,例如教孩子跟對方說「我拼好就給你」;請另一位孩子拿替代玩具跟他交換;帶領孩子觀察跟人分享後,對方愉悅的神情等方法。孩子即能開始理解「跟別人分享其實有很多好處」,因此漸漸樂於、甚至主動分享! 

五大準則教出善良的孩子


培養出孩子關心、體貼、仁慈、負責、同理等人格特質自然是不容易,且具體的方法也因家庭而異。以下參考哈佛大學 Dr. Richard Weissbourd 的研究,舉出五大準則供父母們參考,一起來想想看,如何設計日常活動來教出善良小孩吧!

優先關心他人的感受

不少人應有類似的經驗,或是曾聽聞,當孩子弄壞東西受傷時,父母第一個反應是檢查東西壞掉的程度,而非關心孩子。有人會說,那是因為父母已經目測、或是從他人處確認孩子沒事才如此,但無論如何,看在孩子眼裡「關心我」並非父母的「優先順序」。 

我們是否常有意無意讓孩子以為,他人的感受其實不是很重要? 孩子不吃飯時,我們會說「不要浪費,多吃才會長大」還是「這些菜是阿嬤早上好辛苦去買的,媽媽煮好久才做好的,你多吃一口我們都會很開心」? 前者傳達出的是我們在意孩子「行為與自身的關係」,後者則是「行為與其他人的關係」。這並非威脅的一種,而是試著用平和的語氣,鼓勵孩子在做決定時可以想想將會如何影響別人。

行為本身是否正確固然重要,但了解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的感受,則是進入社會後非常重要的能力。

提供孩子關心及感謝他人的機會

孩子必須有機會去瞭解身邊發生的許多事情並不是偶然,而是許多愛他們的人所努力完成的。當這樣的愛清楚呈現在他們的生命中時,父母即可引導孩子做出回饋的行為。

例如,親朋好友的生日就是最好的機會。生日可以不只是帶著孩子大快朵頤、參加派對,花點時間與孩子聊聊壽星 (例:爺爺) 是如何的疼愛、照顧孩子,而孩子可以做些什麼來表達感謝? 畫張賀卡,親手做餅乾,或是幫爺爺洗車,都是孩子能力所及、又有實質意義的活動。

主動出擊!

小孩的生活圈與大人相較是狹隘的,因此若只把目光聚集在熟識的人身上,很容易失去許多關心人的機會。因此,父母不如鼓勵孩子「主動」接觸不熟悉、甚至陌生的人。例如,每當我看到小學生下公車時會跟司機說聲「謝謝」,就覺得非常窩心,整個人也不自覺地開心起來。雖然只是短短、不起眼的謝謝二字,但就是具有無窮的魔力。

案例討論

除了直接的生活經驗外,孩子也可經由間接經驗來練習如何關心別人。例如,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後,描述一位小朋友不肯讓媽媽回家,哭個不停。這時父母即可試著引導孩子回答以下問題:「小朋友是傷心還是開心呢?」「你傷心的時候,媽媽都抱抱你還是跟你玩?」「下次看到其他小朋友傷心的時候,你可以怎麼做呢? 

另外,電視上的人物如巧虎,也經常是孩子模仿的對象。父母不妨把一些有用的例子記起來,在孩子面臨類似的情況時即可派上用場。例如,巧虎跟其他小朋友如何幫助琪琪自己吃點心? 巧虎主動關心同學,是不是很棒?

控制自己對他人也是一種善意

對於成人而言,有時若能把自己負面的情緒控制得宜,不因逞口舌之快而造成他人的不舒服,對別人也是一種關心與善意。例如,爸爸回家很累,但媽媽也被孩子氣得半死,因此問道「你可以洗個碗嗎?」此時爸爸很容易一股怒氣衝上……但若能利用深呼吸、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和情緒,等待適當機會時再跟妻子反應 (或是不反應也可以),對妻子而言即是一種深切的溫柔。 

同樣的,我們也可以教導孩子慢慢的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力。例如,在我極度疲累的時候,都會先把孩子叫過來,跟他們說「爸爸現在很累,不想聽到太大的聲音,你們要玩就在房間玩,我要在客廳休息。」通常,孩子好一段時間都能遵守約定;待他們想要出來玩時,我也會跟他們說「謝謝你們的體貼,爸爸現在覺得好一點了。」通常,他們都會開心地離開,因為做了一件好事呢!

我們常說「道德教育」與學術課業一樣重要,但總覺得太抽象、又有點遙遠。其實,只要開始設身處地關心周遭的人,就能協助孩子培養「善良」行為囉!
 

clintus-3713779517.jpg

in媽咪育兒新知授權轉載原文出處【教出「善良」小孩!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

FB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ddyugly
討論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39924159549560/
======
延伸閱讀:
要給孩子多少注意力,才夠 !?
孩子不想上課了,可以怎麼做?
再多一分鐘,讓孩子在家可以表達情緒
美好的家庭關係,取決於「尊重」與「關心」的拿捏

arrow
arrow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