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「覺醒」當道,字裡行間不覺醒一下就好像少了點專業的fu;但當我回應父母問題時提到「覺醒」二字,又會聽到「可以直接告訴我怎麼做嗎?」
 

不覺醒只學教養方法的問題是…

1. 人不同、關係就不同,方法怎麼能同?

現有的教養文幾乎都來自「作者跟自己小孩的互動」,或「作者跟學生的互動」,兩者都有學習的價值,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……「你不是作者,作者的孩子/學生不是你的孩子 (廢話)」!! 因為人的不同,教養最重要的成分「親子關係」也大不相同,因此嘗試別人的作法自然有其侷限性。

2. 文章只是文章

文章裡的內容有多真實?  是否為個案、還是通則? 是孩子好教還是作者會教? 說穿了,文章就像故事,裡面的方法就只是參考;參考、使用方法的主體,也就是我們,才是教養的關鍵。

3. 做愈好、愈沒信心

有位出版社編輯發現,很多買教養書的父母腦波較弱,因此需要作者明確清楚「告訴他們怎麼做」。但在心理學,我們發現當人愈需要人家告訴他怎麼做,而他也真去做時,反而可能削弱信心—因為那可能會加強「原來我真的不行」的信念 (但如果你本來就是自我價值高、自信的人,嘗試過別的方法而獲致正向結果,容易歸因為是自己的功勞)。


綜合來說,學習教養方法並非不好,而是若父母沒有同時經驗覺醒的歷程,愈多他人提供的方法反而可能造成困擾、甚至影響自信,還以為「應該是我還沒找到更好的方法」……也許真還有更好的方法,但當使用方法的主體 (=我們) 沒有進行模組的轉換 (=改變原生家庭的影響),教養方法即容易成為紙上談兵了。

「父母自身」是最重要的教養資源;但我們的成長經驗卻又會影響我們使用自己。為了在教養時,可以避免無意識的使用自己曾接受過的教養,我們即須要覺醒。


「覺醒」是什麼?

(一覺醒來的縮寫? XD)

簡單說,覺醒就是我們「不再依循舊有的習慣、想法、態度來對待身邊的人事物,而是透過當下的觀察、感受,給予真誠的回應,開放答案的可能性。」這過程通常需要重新探索、整理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,和檢視自己根深蒂固的觀點與信念。

覺醒可以開啟許多親子關係的可能,父母也會學習到原來只要把注意力放在當下,不把自己既有的觀念當成聖旨,親子間經常可以順利找到各種解決方案。

以下是改編真實案例—四歲孩子不想分享自己的點心,跟另個孩子僵持不下,爸爸不知道孩子不願意分享的點是什麼 (平常孩子是樂意的),雖然爸爸很清楚自己的私心是想要孩子分享,但他知道由不得他;爸爸能做的,就是跟孩子一起看看可能性
 

爸:「這是你心愛的點心,分給別人吃你就吃不到了。」
孩:「嗯….. (皺著眉頭盯著對方同時點頭)」
(爸爸覺得孩子很在意少吃一顆,但其實他有很多顆,不如跟他一起看看究竟少吃一顆是什麼感覺)
爸:「這樣啊….我們來數數看總共有幾顆好嗎?」
(孩子當成是一種遊戲邀請,立刻把點心放在爸爸手上開始數…..11顆說20顆XD)
爸:「那我們拿一顆到旁邊….你看,少一顆以後你還有這麼多。
(小孩看了片刻,自己拿了一顆給另外一個小孩,其他的迅速拿走)


如果孩子仍舊不願意分享呢? 爸爸需「有意識」地避免脫口而出「要分享啊,不然他會傷心耶,以後他有玩具也不會借你。」而是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緒,確認自己的挫折感跟沒面子並無凌駕「當下」,且孩子並不需要滿足他對自己「好爸爸」的期待…因此看見、接納孩子「此刻的不願意分享」,而非指責他「是個不願意分享的孩子」

「覺醒」代表著我們無須倚靠自己從小習慣的權威教養孩子,而是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、也能感受到孩子的需求。這樣我們即有能力不去強迫、威嚇孩子,會願意多聽孩子一些,並嘗試看看他們的創意。

這樣的親子關係是獨一無二,帶出來的教養也不是任何人可以告訴你的。

我們自己與孩子,是我們最主要的老師。

與你分享。


father-1633655_640.jpg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

FB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ddyugly
討論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39924159549560/

======
延伸閱讀:
與女兒衝突後的內在探索 (薩提爾冰山)
因為他都懂還做,所以我才打的!!
同理:先從情緒連結,再和孩子對話
面對要自主的孩子,請避免權力爭奪!
 

arrow
arrow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