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年所有的媒體都在大談天賦的重要性,而且套句電影台詞:「人人都可以是食神!」只要有心,我們必能發掘孩子天賦,發揮潛能。於是,三不五時的就會有母父來問我:「醜爸,可是我孩子真的沒有什麼天賦耶! 他做什麼都平平,怎麼辦?」

老實說,這題很難答,因為我不是個天賦支持者,也不會覺得自己浪費青春沒有即早發掘、發展天賦是人生敗筆。我也不是興趣論者,畢竟「興趣」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概念,有太多條件在裏頭。「人類如何選擇」是一個巧奪天工、複雜度遠勝瑞士鐘錶設計的心理過程,天賦、興趣都是參考的條件,不是決定性因素。

現在,我和孩子一直在練習的,是如何把握「可能性」。

例如我們家老大去年暑假有機會參加國樂營,她選擇古箏,營隊結束後她表示還想繼續學,我們就開始分析各種「可能性」。

  1. 她阿姨有一把陳年古箏沒人聞問,拿來練習綽綽有餘;
  2. 她很喜歡國樂營的古箏老師,老師的時間也可以跟我們配合;
  3. 身邊沒人學古箏,這比學鋼琴特別多了;
  4. 一週練習5-6小時,對小學四年級的她還可應付。

妳說「不會吧~都不考慮她的興趣? 那熱情呢,學樂器不需要熱情嗎?」說真的,我不知道學樂器需要什麼,而且我們家姊姊從小就是標準的「都好/都可以/都喜歡」小姐,尤其是對於需要計畫、長期執行的事項,一向很難激起討論的火花。而且「妳OOO很厲害,我們繼續上XXX課好不好?」這個說詞,極少能引起她的附和,對她而言,「喜歡做什麼、想要做什麼」,跟學什麼、學多久、怎麼學,似乎總是搭不上邊。

結果她對於能從分析「可能性」下手,十分買單! 這讓我不禁自省,為什麼要堅持「因為你會/因為你擅長,所以你就要學/所以你就要上課」? 這是否又是一個表面「孩子我是為妳好」,實則「孩子請完成我的期待」的例子? 當開始探索各種可能性的同時,孩子也自然地考慮起自己的天賦和興趣,但至少對我們家的孩子而言,通常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

反觀我們大人,大部分時刻也是以可能性來決定要如何選擇。充滿熱情、實現天賦,自然是令人嚮往的,但善於觀察現實、分析資源後,再一小步一小步地運用自己的一切,會不會更適合某些孩子呢?

當我們愈有能力掌握身邊的各種機會,也愈有可能嘗試挑戰跨出舒適圈,追求夢想的熱情於焉誕生。不侷限自己「能」做什麼,多加思考「可」做什麼,將有助於孩子開闊自己的眼界吧。

與你分享。


hot-air-balloon-693452_1280.jpg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

FB專頁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ddyugly
最新課程一覽:goo.gl/mc1lWS
======
延伸閱讀:
當孩子無法說到做到….
為了尊重,我都不能「期待」孩子了?!
與女兒衝突後的內在探索 (薩提爾冰山)
懷疑家裡的中年級生已經青春期? 是「前」青春期啦! (上)

arrow
arrow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