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對於如何判別內容真偽並無研究,只能說增加閱讀的質量、和多做比較,大概可以訓練出更好的識別力。至於如何讀得多、讀得巧,那就需要建立起個人的閱讀習慣。


網路文章是我許多「實用問題」的資料來源,例如孩子說謊、如何選擇幼兒園…等,因此我的閱讀習慣是建立在「論說文/記敘文」上,抒情文我通常會跳過。如果這符合你的需求,也許可以參考我的作法:
 

1. 以論說文作掩護的抒情文:


我在尋找「實用」資訊時,會略過帶有大量故事細節的文章 (例: 親子互動的過程、父母情緒/心情的轉折)。這些文章真的很好看、有些甚至很感人,而裡面提到的資訊也通常是正確的,但因為「開頭大量的抒情文」部分,會讓讀者產生良好的「第一印象」,而這第一印象很可能會影響到之後對於客觀資訊的判讀 (因為你已經對文章有好感,容易通盤接受整篇文章,即使部分內容有瑕疵...就像約會時的第一印象效應)


畢竟我的目標與重點是在客觀資訊/做法的部分,因此若時間有限,當我發現抒情文/情境描述/對話場景的部分占了全文二段以上,我會自動跳過。


2. 文中提到專家/理論,卻找不到參考線索:


不是說要像專業論文一樣提供長串的參考資料,而是至少需要說出個姓名及來源,例如「XX醫生在OO網站曾提出」。尤其當作者本身並不具專業背景時,應當更有自覺在引述專業知識時加上「資料來源」。雖然沒有來源不表示資訊就為假,但會讓人懷疑只是作者從其他網路文章擷取的資料。


3. 這是單一事件還是常用法寶?


有些作者會很熱心、用心地分享生活中的單一、或是偶而為之的事件,除了是自己刻苦銘心的經驗,也希望可以讓讀者有所收穫。當然有時作者不會明講,那就需要嘗試從文中線索判斷。個人以為,如果文章1. 使用大量篇幅在描述細節、試圖引起讀者的強烈情感;2. 讓人覺得很棒、很感動的作法….就有較高的機率是單一事件。單一/偶而為之的事件不是不好,只是時間有限的前提下,有大量例子及解說的文章是比較適合我


單一/偶而為之的事件通常有很高的戲劇張力,讓人讚嘆、引起仿效之情,但長期而言並不會是家中問題的解決之道囉。


4. 作者的學經歷有差嗎?


學歷一般而言不會在意,但我會找「經歷」比我還強大的作者文章參考。如同上一點,單一事件或是偶發行為雖然看起來很厲害,但我需要的是「自己在80%、甚至70%的情況下做得到」的方法,這就需要有大量教育、輔導孩童經驗的人才能提供,通常是老師、醫生或是心理專業人員。因為他們日常要面對這麼多的孩子跟家長,必須找出能快速且有效應對的方法,才能在市場生存…..那些方法,那就是我要的啦!


5. 樣本數的多寡


如上所述,我想要學習的是在80%、甚至70%的情況下做得到的方法,因此我會考慮文章中的「樣本數」,是作者自己的小孩,還是10年的教學經驗 (理應有數百位孩童與家長)? 而且,如果是作者與自己孩子間的經驗,那他們的背景將會大大影響方法的被複製性 (例如: 家境優渥、菲傭做家事、房子大空間足夠、孩子個性本來就屬易帶...等等)。


---------------


簡言之,坊間的教養文章其實品質都不差,也不多有謬誤,但在有限的時間下 + 個人的偏好及孩子情況,設定一個專屬自己的閱讀標準,不但有助於找到有效的資訊,更能節省時間,閱讀也會變得更有趣!^^


與你分享。


tumblr_inline_nctrfonhQ21qersu1.jpg


 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

FB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ddyugly
討論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39924159549560/

======
延伸閱讀:
愛你,所以接納我自己
親愛的父母,是不是遇到教養瓶頸了?
『懲罰/獎勵/威脅/妥協』漸漸無用? 你可以試試…
美好的家庭關係,取決於「尊重」與「關心」的拿捏

arrow
arrow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