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以的,我們可以對孩子有期待。

------------

強調「尊重」、「自主」、「孩子有自己的人生」…等等的觀念正潮,父母熱心學習不去控制孩子、不讓孩子過「父母想要的人生」。然而卻漸漸發現「卡卡的」…畢竟,怎麼可能不對孩子有期待?! 不能期待他吃飽、頭髮整齊、功課有寫、待人誠實、不罵髒話、不隨地大小便……..不能期待是要怎麼當父母啊?!!

身為群居、社會性動物,當然對彼此會有期待。看孩子就好了,對我們的期待簡直就如長江黃河般綿延不絕。雖說那主要是因為孩子年紀小,行為能力有限 (有錢、會開車可能就不理我們了),但那份對父母的期待是真實地存在著。

然而,孩子跟我們最大的差異在於,他們經常「直接單純」表達他們的期待,例如:

「我要吃冰。」
「我要買機器戰士!」
「你不准去上班!!」

如果這三句是大人來表達,可能會變成:

「天氣有點熱啊,你們想吃些什麼?」(=我想吃冰!)
「老婆,在逛蝦皮啊? 最近在打折齁…在湊免運費啊…」(=你買太多了!)
「特休還有嗎? 還有3天….沒用掉挺可惜,你可別忘了!」(=放假陪我出去玩!)


不純的期待

大人經常在對他人的期待中「摻了很多雜質」:不但說不清楚,還要別人猜,有時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。不難想像,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多少也模糊不清了

我們在對孩子的期待中摻進什麼呢? 可能有:


對自己的期待

我們可能期待自己成為受人稱讚的好父母—這不見得是自己能做到的,需要孩子的「好表現」來幫忙。因此即使我們對孩子的期待並沒有比天高,但為了那「走路有風」的感覺,不自覺就對他們恨鐵不成鋼了。


對角色與責任的焦慮

盡責的父母容易「災難性思考」,有時孩子只是無心之過,卻會被擔心變成「不良習慣」,小時候摘瓜長大偷牽牛的俗語在腦中嗡嗡作響;或者,父母開始無意識地自責「會不會是我教得不好? 是不是我忽略了?」

甚至,那層對做不好的焦慮,是來自害怕長輩、伴侶突如其來的指責: 「孩子怎麼教的?!」


未滿足的期待

成長的過程中,每個人多少都有些未被滿足的期待。例如,我們一直期待父親的肯定,即使只是一抹微笑、一個拍肩,都讓人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。這個未滿足期待也許會在現在的親密關係中浮現。例如,期待伴侶對我們的肯定、期待孩子的感謝。如果得不到,明明做得再好,我們仍然覺得不夠、感到空虛

那種低自我價值感,侵蝕了我們的情緒管理能力,混淆了對孩子的合理期待。


過去的偏見

例如,即使一路長大,我們無數次的告訴自己「成績算什麼啊! 怎麼能用成績來評判人!!」但當孩子和同儕在同一套評分系統下被比較時,過去被植入、「分數至上」的強烈偏見仍會飄進父母腦海,不禁思忖: 「考這樣真的沒關係?」「這種鬼字真的不用叫他重寫?!」

過去的偏見在搭配上述的未滿足期待,那可是威力無窮。


有覺知地過濾,真誠地表達

容我用手足相處為例,簡單介紹過濾掉上述雜質,為何可以增進親子關係。例如,孩子們三不五時拳來腳去,為娘的憂心不已,總是要他們「相親相愛」! 這個看似合理的期待,可能參雜了:
 

對自己的期待:我看了很多書也上了很多課,怎麼你們兩 (幾) 個總是不上道?
對角色與責任的焦慮:如果我現在沒幫你們相親相愛,是不是以後會仇視彼此?!
未滿足的期待:我不想要重蹈父母的覆轍,絕對要讓你們認為我超級無敵公平!
過去的偏見:孩子會處不好就是父母沒有教好,一定是我對你們不夠嚴格的關係!


好好過濾這四項雜質後,有多少是存留下來、真正與孩子「現在的行為」是相關的? 多少是真正屬於孩子的責任? 有哪些是父母能力可及、而不至於過於損害他們的自主性的?


對自己的期待:年幼的手足關係,不太能預測成年後的感情。許多人經歷了相反的結果,小時候打得死去活來,長大後恩恩愛愛。
對角色與責任的焦慮:父母的「努力」干預、調解他們的衝突,可能弱化了他們彼此找到相處之道的能力。
未滿足的期待:我們愈想讓自己看起來公平,愈無法接納我們自己可能的偏心,反而錯失了真誠接納每個孩子的機會。孩子當然想要父母公平,但更需要我們活在當下,認清自己的內心。
過去的偏見:嚴格的管教有可能培育出互愛互敬的手足嗎? 這是不一樣的課題,若混淆了,可能只是徒增挫折感。


這時你可能會發現,原來孩子無論排行第幾,從來就不能自由的決定如何與「可能是這一生陪伴他最久的人」相處! 父母早以強大的定見,及一堆有的沒的「規條」決定好他們該怎麼相處了! 孩子可以選擇、嘗試怎麼和朋友相處,但面對自己的手足,卻「只能」相親相愛!

這種被剝奪自由的人際,這種被迫分享絕大部份資源的關係,老是差槍走火並不意外。如果父母只是期待他們理解彼此、找到相處之道,而非既定的「你們一定要…」、「你們絕對不可以…」,孩子自然會有被尊重的感覺,情緒也更容易被父母看見、接納。


你可以期待孩子

期待是人類的本能、生存的要件,唯有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期待,才有好好滿足的可能。我們需要先把「屬於自己的責任」濾出來,自己負責,照顧好自己的需求與情緒後,才可能幫助孩子看見自己的責任 (或至少在這個屋簷下不得不的責任)。讓孩子相信並承認,有些事很難很辛苦,但在父母的支持下,可以辦得到

我們可以對彼此有期待,當然也會有失望;可以自由的表達、對承擔責任的各種情緒 (例: 害怕),辛苦時可以發洩、可以難過,但不會互推責任、互相傷害,就是真正「我的家庭真可愛」了吧。
 

20180122_151120 (Medium).jpg

喜歡本文請按分享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醜爸懶人包來囉

FB連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addyugly
討論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339924159549560/

======
延伸閱讀:
與女兒衝突後的內在探索 (薩提爾冰山)
把生氣留給爸爸,我的同理讓你帶走
因為他都懂還做,所以我才打的!!
面對要自主的孩子,請避免權力爭奪!

arrow
arrow

    醜爸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