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看妹妹都在學你!」
「妳要做弟弟的好榜樣!!」
成長過程中,或多或少都聽過父母親類似的話,這話很神奇、似乎已成為千古名言,每一世代的父母無可避免地都會來上兩句。畢竟,基於小孩子超強的模仿能力,假設弟弟妹妹的某些不順眼行為是來自哥哥姐姐,應該不為過吧?叫哥哥姐姐有點責任感,不要帶壞弟妹,不是對大家都好嗎?
但事實是,兄姐不見得樂意成為弟妹的榜樣,反而會因為父母的「要求」,導致手足關係緊張。
父母希望大的成為小的榜樣,通常是因為:
- 從小聽到大,因此自己有小孩後也會這樣說;
- 想依此糾正大小孩的不當行為;
- 對於年紀較大的小孩的不當行為感到無奈;
第一點,可能只是我們無意識的行為,因為從小聽到大,一時順口就說了。
第二點,則是以「你如果讓弟弟/妹妹學壞,你就糟糕了」為要脅,希望大小孩能知所輕重,趕緊回頭是岸。但其實從自身經驗也都知道,弟弟/妹妹亂七八糟,到底干我啥事啊?!處罰我會不會也太不公平了!?因此,我們的小孩如果跟我們想的一樣,也不用太意外了。
第三點顯示出,要求哥哥姊姊做榜樣,可能是我們無法忍受「怎麼小的一直在學大的這個怎麼教都改不了的壞習慣」!由於戳到了我們的痛處,挫折感油然而生,自然就會把矛頭指向老大:因為他們的不受教,現在害我們還要多面對一個挫折!這種情況真的是會讓父母很搥心肝啊……。
======
老大要負自己行為的責任,小的也是;把小的行為責任轉到大的頭上,對大的、小的都不夠公允。
在我們家,姊弟不時吵吵鬧鬧,為了不讓爸爸的挫折影響到姊弟間的情誼,一般的處理是:
如果咕哩學了姊姊做什麼不好的,兩個都修理,而盡量不對著姐姐說「咕哩都是學妳的」,及對著咕哩說「你不要學姊姊」(不過真的很難忍住…><)。既然「誰學誰」並非不當學習的「因」,自然也不能成為責怪他們的理由。
例如,姐姐有個不好的習慣,就是會把手上的東西隨意往地上一丟、去拿她想要的另個東西,這當然造成別人的困擾;然而,她踩到弟弟丟的積木時,卻氣得不得了。一開始,我會說「咕哩就是學妳的啊!」發現無效後,又試著鼓勵她「同理」弟弟的行為(咕哩跟妳一樣急著拿東西,所以忘記就把積木丟在地上了…),效果仍舊不彰。
於是,我們轉而專注在每個孩子自身的行為上:
「咕哩,跟姐姐說對不起。」
「對不起。」
「好,地上有很多『大家』丟的玩具,這樣玩具會不見、而且大家會跟姐姐一樣踩到。我們現在一起來收吧!不收就都是把拔的啦!」
通常,孩子們會心不甘情不願、但「一起把玩具收好」。
======
這當然不是最棒的處理方式!但當我沒有在第一時間讓孩子養成收拾好玩具的習慣,我也不應該在第一時間怪罪她,更不應該把弟弟亂丟的行為合理化後拿來質問她!
我們要做的,是專注在各自的行為上。這樣,孩子才會學到正確的行為,我們則更能敦促自己對每個孩子的責任。
一起加油囉~。
▲ 難保下一秒不會彼此叫囂啊.....><。
喜歡本文請按讚~~對醜爸專業服務有興趣的朋友,請參考我們能為你做什麼(Services)? ,或來信至 beparentstogether@gmail.com 喔,謝謝大家!
(文章歡迎引用、轉載,但請留言、或是email跟醜爸說一聲喔~)
======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