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有心理諮商背景的我來說,教孩子並不會比別人輕鬆。除了要克服自己許多不上道的臭性格外,要把書上學到的一個好策略轉化成適用我們家、甚至不同孩子的實際招數,都要大費一番功夫。
現在坊間許多的文章,大多是感情的抒發、個人的觀察/經驗;當然也有很具原創性、深入但又淺顯易懂的佳作。只是,看完那~~~~~~麼豐富的資訊,你會不會跟我一樣想問一句「然後呢?」「我該怎麼做?」
有些爸媽頗具劍及履及的精神,馬上「揣摩」作者意思嘗試了起來:有時一試就有效;有時根本就是個玩笑;有時時靈時不靈,反而更為苦惱………
「到底是哪裡有問題?」
因此,在找教養類書籍自我提升、或是看到FB的轉貼文時,最主要影響我要不要繼續看下去的因素,就是該書、該文有沒有「提供具體的作法、甚至步驟。」
======
例如,大家都說要對孩子說讚美的話,將能建立他們的自信心、促進親子溝通…等等無盡優點。但是,什麼是讚美的話?要怎麼說?什麼時候說?說不出口怎麼辦?說了沒用怎麼辦?再加上每個家庭的差異性……到底該怎麼做呢?
說的人覺得很清楚,「要說讚美的話」,這句話誰聽不懂?聽的人也覺得問題不大,「讚美嘛,誰不會呢?」但真得要做時,才發現原來是誤會一場……。
======
同樣的,父母親在自我成長、改變的策略上,也需要具體明確的方法做為藍圖。親職教練的必要性即在此:親職/教養的理論與觀念,無論深、淺,都是屬於「實作」的範圍。而實作的過程,有時需要教練的指導、依照具體明確的方法與步驟,不斷地練習。無論是學習籃球、還是演奏小提琴,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例如,如何在孩子發脾氣時,爸媽如何能克制情緒、且冷靜地處理?是讀完一整本書有用、還是實際操作、有人可以詢問且馬上做調整有用?
知識學習/互相討論à實驗(執行)à練習à再學習/討論à再實驗(執行)à再練習………最後成為習慣,自然能隨著不同的情境、年齡持續調整,父母們就能成為自己的親職教練了!
因此,我們相信,具體明確的方法才能解決問題!
(文章歡迎引用、轉載,但請留言、或是email跟醜爸說一聲喔~)
============
延伸閱讀: